•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红色之美,中华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风采 > 四川泸州:七名代课教师撑起一所学校

四川泸州:七名代课教师撑起一所学校

2011-09-11 02:29:59 编辑:郭岐川  来源: 中国天机网 浏览次数:0

泸州市古蔺县水口镇境内,不为人知的7名临时代课教师,以青春年华,呕心沥血托起了一座百年村小——古蔺县水口镇来龙小学。

七名代课教师撑起一所学校——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水口镇来龙小学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川黔,用恢弘的巨笔对这一带的独道山水进行了描绘。在“如海”的大山深处,一条红色的赤水河,波翻浪涌呼啸而来,演绎了几多精彩,几多传奇。就在泸州市古蔺县水口镇境内,不为人知的7名临时代课教师,以青春年华,呕心沥血托起了一座百年村小——古蔺县水口镇来龙小学。

教育的征程上,无时不闪耀着他们人性的光芒。该校从校长到教师都是临代教师,单纯质朴。身上浑厚的乡间土气,写满了铸魂启智、博爱无边的故事。

 

\

 

他们敬业、乐业,认真、求真。待遇低下,地位卑微。常年在危房下上班,与天斗,与地斗,斗出了无穷的骄人业绩:古蔺县村小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二等奖……学校若干人次受到各级各类表彰。这支诚朴、韧性的团队,创优争先,年年榜上有名,不断地完成着精神上的超越。时下,正值新学期开学,他们又以燃烧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默默无闻地去践行自己的爱心与忠诚。

教师群英 爱心唤起教育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之本,莫过于正心。普天之下只有爱最公平。

新学期开学了,绕过盘旋在山腰的公路,迎着凉爽的山风,走进来泸州市古蔺县水口镇龙小学,洁净的环境伴着朗朗的书声,200多名山村孩子神情专注,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真谛,感受着人格的洗礼。他们似乎早已不顾身边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残垣断壁。水口镇九岭小学校长陈罡多次对该校视导检查,中肯地评价说,该校“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质量高”,“是一所让群众信得过的学校”。这一切,都与该校的负责人陈美钊有着不解的渊源,更得益于他们一班人“捆绑”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合力。

来龙小学校舍由解放前的旧祠堂沿用至今,是典型的“三无学校”(无办公室、无活动场所、无寝室),也是水口镇教育系统绝无仅有的危房学校。学校夏炎无避处,冬寒无暖时。每逢刮风下雨,正在上课的学生有如“落汤鸡”,浑身被瓦沟里的污水溅得湿漉漉的,课桌、书本没一处干净地方,教室里似汪洋的积水汩汩地流到墙沟里。

冰封时节,各班照例行课。老教师王修甫一次又一次地哀求校长:“就提前一节课放学吧,班上有的学生被冻哭了,我看着怪心疼的!”这样的环境,更适于陶情励性,让人忘乎身外名利。

七名教师,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管理部门每月发给他们七人共计4000元左右的薪酬,这也许不及一名公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陈美钊,是这间学校的灵魂式人物。他年近五十,高中毕业后就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二十余年。现在月工资600余元,除去上下班必须的摩托车油钱和维修费及工作接待支出,每月剩下仅两三百元。

与陈美钊差不多年龄的一位临代教师叫张孝元,26年来,他一直在该校任教。为了提升自己,他近年修完大专课程,至今仍有数千元的读书欠债。

学校无食宿用房,几名教师走山路上班。其中陈美钊离学校最远,一月上下班行程不下500里。他每天早上七点过出发,下午四点左右回家。有时还得去开会,送交报表,运送试卷。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好多时候还得将夜晚、周末用上。

“种了公家田,荒了自家地。”陈美钊全家人一年开支少说得三万多元,加之孩子正在上大学,作为一家之主,他心中仍有这道过不去的坎儿。

陈老师干过砖工,技术好。有位包工头找到他,答应一个月开4000元工资,吃住全包。他有些迟疑,这位包工头问:“美钊,一个月除了个人生活费,一分不剩,你到底图个啥?”“莫非这样苦撑下去,能转正吗?”陈美钊摇摇头,“不……”

这一问一答,陈老师眼里噙满了泪花。瞅自己家徒四壁,一家人确实需要大额开支,转转念头就能激活家里这盘棋。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时时在自己失眠难禁的脑海中翻腾:知识连着命运,农村的娃娃读不好书,要想走出大山,最终也只是一句空话。

陈美钊深知,如果自己一松手,这间学校毫无疑问就会散架。仅凭最近几年学校频频更换临代教师,有时自己只差下跪求人上课就略见一斑。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工作压力忒大,谁愿意接这块“烫手的山芋”?

陈老师思前想后,铁了心:要苦,就先苦我吧;要累,就让我先上。学校这头有了主心骨,开展工作也就可以“亮剑”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师资编制空缺,办学经费仍趋紧张的今天,这批山区的奋斗者们正求解一个课题:山沟沟里的孩子,理当享受公平教育,接受纯正的知识洗礼,迎接生命的曙光……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铸魂启智 热血浇灌教育忠诚

来龙小学全体临代教师,挺直了山一样的脊梁。这道脊梁,饱藏着热血铸就的忠诚。

张孝元八十年代高中毕业,在当地算是文化最高的人。将青春在这里一埋,黑发早已转成了白发。他说:“像我们这些人,可说是清贫到了极点,失去的太多。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算是无愧于咱父老乡亲吧。”用爱心育人,用良心教书,一代人曾经为后面的多少人铺平了人生道路!

榜样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钱少归钱少,陈美钊与张孝元甘于这种清贫,耐得住这分寂寞。七八年来,他们一直挑着毕业班工作重担。其教学成绩连续几年遥遥领先于镇内,甚至县内村小。

成功最具说服力,有了两位“元老”级教师无声示范,其余不管以何种方式进入这间学校的教师,都会默不作声地开展好各自的工作。2010年秋,该校新聘了4名女临代教师。他们在逆境中生存,扎扎实实开展好每一天工作。通过考核评估,该校名列全镇第三,显示了不败的记录。

多一分钟的投入,就少一刻钟的担忧。每天早上八点过,全校教师就赶往学校。一些新到岗的教师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在学校门关闭的时候还静静呆在教室里,或是钻研教材,或是辅导学生。教师曾庆美进校不久,就一直这样悄无声息地工作着。她经常听课,并请老师帮她上示范课,还时常向老师们问这问那。

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一人带一个班,每张课表35节课,排得满满当当。工作量相当于同镇中心校教师的两倍。学校办学条件一穷二白,他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成天手工刻写、油印试卷和各种资料。学生获得了广泛的学习资源,自然学得十分充实、灵活。

教师们很少闲聊,稍一有空,就会聚在一起探究教材教法。就连某一道难度稍大的习题,都会成为他们有趣的话题,高雅的谈资。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来龙小学没有在胜利面前止步。临代教师张健康任教仅两年,先后担任四、五年级教学工作,成绩一路飙升。他应邀在九岭小学作交流报告,这位年轻帅气的小伙,讲得头头是道。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切中要害,赢得阵阵好评。

一滴水里看太阳,张健康老师要阐述的就一个字“实”:实事求是,实实在在。

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成了该校永不褪色的职业操守。“学来龙,赶来龙”,三十多年来,全镇小学一直在向全体教师倡导这样的旋律。

外安于目,内安于心。一个大写的“实”字,诠释了整间学校平凡而又丰富的内涵。他们以鲜活的热血,用真善美凝集的情结,浇灌了希望的田野。

扬鞭奋蹄 舒袖再展教育尊荣

压力就是动力。来龙小学的这份动力,完全出于自主。

进入神圣的讲台,他们就像嫦娥舒袖。在这里找到工作的愉快,寻觅人生价值的平衡。

课堂钟声敲响了阵阵冲锋的号角。没有一位老师愿意请上一天假。哪怕半天,对他们来说,也有对学生还不清的债。

水口小学一位老师主动申请到来龙小学支教,体验到了这里特殊的气氛。一天连续上六节课,简直缓不过气来。老师下了课 ,要么批阅学生作业,要么监视学生课间安全。这位曾多次获得荣誉称号的教师,工作二十年来,第一次体会到寒窗斗室,激流飞舟。最紧张的战斗,不在别处,就在这里。这位老师心潮澎湃,与他们相比,既不同工,更不同酬。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育英雄”。

陈美钊、张孝元、张健康等一批人,敏于行而讷于言。始终把心放在教育上,把教育放在心上。他们与自己比,找出了以往与现在的差距;与来献课的老师比,找出了自身与外界的差距;与数十年如一日的老师比,找出了历史与当下的差距。

取与舍的天平上,他们放下的实在太多,获得的让人难以想象。张孝恩担任毕业班教学,获取的“第一名”奖状就有二十余张,成为全镇响当当的教育能手。陈美钊所任教学科,学生各期平均分达85分以上,单是2010年春季学期,教学成绩就超过了参评的全县一等奖。在全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他展出了自己的“看家秘笈”。张孝元、张健康父子不甘其后,双双荣登奖台……

2005年,学校摘下了古蔺县教学质量评估三等奖;2006年,学校荣获古蔺县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2008年,学校荣获古蔺县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在全镇22间学校中,从2006年综合评估第五名的业绩,经过三年连续跃升,跨入了全镇前三强的优秀位次。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闪光的奖牌感动了当地群众,他们自发成立了“来龙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八十多岁的老校友王义从贵州省仁怀市赶回母校捐款捐物,年年陪学生一起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赴中东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成都军区某部团级军官张忠常,远隔重洋,经常打电话关心慰问母校全体师生;“香港苗圃基金会”董事长陶辉先生,亲莅来龙小学,竖指称赞这群革命老区的奉献者,并表达了援建该校的愿望……

一腔热泪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质朴的来龙小学人,今天,在人民面前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明天,这支劲旅还将扬帆启航,去叩响时代教育的无限尊荣。

截稿时,记者从水口镇中心校长陈琪处获悉,目前,当地人民政府正在对这所风雨飘摇的百年小学进行危房改造,以解决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住房。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有了陈美钊等代课民师们的努力,来龙小学的明天一定将更美好。

王开茂 王先政 记者 初旭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管

中国城市文化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

大众新讯社承办

协作单位:《廉政与法制》促进会、《中国政府管理》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中国管理通讯》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

市长杂志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市长杂志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市长杂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京ICP备11037134号-2

值班编辑QQ:2247703677 稿件问题请联系此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