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当前位置: 首页 > 辣眼时评 > 是什么让“县官”陪领导多、下基层少?

是什么让“县官”陪领导多、下基层少?

2011-11-26 14:58:33 编辑:晨风 作者:孙晓波 来源: 市长杂志 浏览次数:0
近日,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组成课题组,从去年开始展开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首次以科学方法描述出了我国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般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县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工作方式及特点,正是造成干群疏离感的重要原因。(新京报2011年11月22日)
据课题组观察,县委书记、县长“陪同多”是这次调查出来的特点。陪同的对象主要包括上级领导、本行政区域外来访人员参观调研、考察的老板客商等。
        陪同的规律:一般来说,前来考察的老板、上级来督察,都需要一位县领导陪同。有些重要的客人,除了“一把手”陪同外,还要两三位常委跟着。“要是很重要的项目,一个班子都陪着”。
要是部委、省里来的重要人物,有的需要“全陪”:提前到高速公路口接,车队到宾馆后,吃饭、开会汇报情况,陪同到现场视察,集合开会总结情况,走的时候还要送到高速路口,“一把手”肯定要全程接待,“更重要的人物,四大班子领导都要来”。
        陪同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喝酒、休闲”。
        陪同的时间:领导干部用于“陪同上级领导或本行政区域外的来访人员视察调研、参观考察等接待活动方面”的时间占到周工作总用时的9%。其中党政“一把手”周均陪同时间为 6.25小时,明显多于其他领导干部的3.93小时;常委周均陪同时间为4.80小时,多于其他非常委领导干部的3.25小时。在陪同次数方面,党政“一把手”平均每周4次,比其他领导干部的约2次多一倍。
        除了上述“陪同多”之外,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越少、会议多、出差多、休闲少是县处级“一把手”的工作生活特征,报告中称之为“一少三多”。
        是什么原因导致“县官”陪领导多、下基层少呢?如此畸形发展的官场生态值得我们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我想,有几个问题值得一提:一是折射了当前干部人事体制方面的一些弊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只唯上、不唯下”。把领导陪好,为领导服务,已然是一些人心照不宣的理念。因为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干部的升迁与调动。
        二是折射了当前政绩考核的一些弊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傍大款、逐项目”。一些地方唯GDP,大搞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把客商、大款、项目置于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大项目、大企业能够为领导们的政绩增添不少亮色,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三是折射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的不断淡化,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为个人、逐名利”。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失去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个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上,不断远离群众、脱离群众。
        可见,陪领导、陪客商都有大把大把的好处和利益,而在唯利益至上、道德滑坡、缺乏足够有效监督的社会大环境里,“县官”陪领导多、下基层少也就自然而然了。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管

中国城市文化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

大众新讯社承办

协作单位:《廉政与法制》促进会、《中国政府管理》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中国管理通讯》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

驻站法律顾问:杨航远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Copyright 市长杂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京ICP备11037134号-2

值班编辑QQ:2247703677 稿件问题请联系此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