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与法制》促进会、《中国政府管理》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中国管理通讯》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市长》杂志,愿与各界社会人士竭诚合作,挖掘社会热点,向领导反映事件真实性,为领导提供真实有效的社会素材。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首页 > 民间声音 > 戒毒者内心沉痛的“控诉”

戒毒者内心沉痛的“控诉”

2011-06-25 11:02:24 编辑:林凡建 来源:新湘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生理脱瘾到心理脱瘾,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身染毒瘾的失足者们并没有因“痛苦”的脱瘾过程而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知道,戒毒,是一场战争,是需要和耐心与坚韧顽强做比拼。
核心提示:提起强制戒毒所,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铁窗、高墙,觉得那里即陌生又神秘。
生理脱瘾到心理脱瘾,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身染毒瘾的失足者们并没有因“痛苦”的脱瘾过程而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知道,戒毒,是一场战争,是需要和耐心与坚韧顽强做比拼。
就在2011年“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为了使更多的市民了解毒品远离毒品,泸州市禁毒办、大世界电影城特征集志愿者们,一起走进泸州市公安局隔离强制禁毒所,开展志愿者与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活动,聆听戒毒人员的心声。
通过此活动,志愿者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反毒、防毒、拒毒的意识,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观念。
 
有点害怕紧张
2011年6月21日下午3点,志愿者们从泸州大世界电影城出发。
提起强制戒毒所,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铁窗、高墙,觉得那里即陌生又神秘。
经过半小时的行程,10多名禁毒志愿者来到了位于泸州市纳溪区安富桥的泸州市公安局隔离强制禁毒所。
走进戒毒所大门,“肃杀”的空气好象被凝固一般,同时空气中又透出一种庄严。操场上,近30多名戒毒人员排着整齐的列队正在出操。
据该戒毒所所长介绍,这些都是戒毒人员们的日常课程,他们早晚中午都要出操。
“看着他们那种近似机械般的动作,不禁想到他们被“毒”侵蚀时的那种情状,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可怕”。
“从来没来过这种地方,心里好紧张哦”,志愿者们纷纷讨论。
 
走上毁灭之路
就在泸州市公安局隔离强制禁毒所,近40岁的张丽(化名)吸引了记者和志愿者的眼球。
张丽,中南财大毕业,她,原本也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家庭,家里经济条件宽裕。因为染上了毒品,毁掉了她原本本应该充满幸福的生活。
张丽说,就因一次和朋友到泸州某KTV玩耍时,被朋友“蒙骗”才染上了毒。
“当时在那KTV大家玩的时候,我突然肚子疼,朋友拿了粉末状的东西让我吃,说是可以止疼,以为朋友是好心就吃了,没想到一周就上瘾了”,“从刚开始到上瘾,自己是难以控制的,我连续吃了3个月,每天到要吸食1克毒品,当时价格为600元每克”张丽称。
朋友的谎言,不尽让她成了“瘾君子”,自从上瘾后,毒品更让她也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几十万存款被自己吸光、餐食殆尽,两次险些丢了性命。”张丽说。
 “进入戒毒所之前,曾因滥用毒品导致身体内脏器官多处受损。在家里,因为注射过量海诺因,导致两次休克。不是家人及时发现早已死了。其中,有一次床上的枕头不知道为什么燃了起来,自己又处于休克状态,火烫着了手臂,留下了一条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疤”。
这道“狰狞”的伤痕,好象是毒品在占聚她身体和灵魂后一种炫耀;腿上也留下了多处疤痕,永远无法磨平的伤痕。
在讲述过程中,张丽几度哽咽,无数次泪水将眼睛湿润。
张丽并不是不知道吸毒的危害,试图几次戒毒都没成功。
2006年起,张丽吃了半年的毒品又戒了,半年之后再次染上毒品,一直延续到去年8月份左右。
“在吸毒期间,爸妈没收了我的银行卡、存折,断了我的所有经济来源,我就用身份证和银行卡密码又取出了10多20万,一个月之余,都被买毒品花光了·····”。
毒品,在不断地侵袭、吞噬着社会和人们的肌体的同时,更侵蚀着社会的文明轨迹。
数据显示,毒品给人们的危害触目惊心,它带给社会的不是稳定,是灾难;带给家庭的不是和睦,是妻离子散;带给个人的不是仙境,是生命的摧残。更是,毒品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走上毁灭之路。
 
后悔 只想早日戒毒
张丽,在戒毒所已经呆了近十个月。
刚进戒毒所,度日如年,寝食难安,焦虑、疼痛、失眠、烦躁,如影随形折磨着她的身心。
张丽告诉记者:“刚进戒毒所的20多天时间根本没有睡觉,可以是不敢睡,也记得多少次被噩梦惊醒。“
“毒品,将我原本平静的生活完全打乱,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整个人每天在毒品的控制下昏昏迷迷或异常的兴奋,在毒瘾发作时,又处于痛苦万分的状态,我失去了正常的分辨判断意识和感知认识的能力,心性变得自私、偏激,心态也被扭曲,而用于毒品挥霍的金钱更是无法言表”。
经过戒毒所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在戒毒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张丽慢慢的使身体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通过干警的教育,从心理及思想上有了更全面的远离毒品意识。
张丽称:“解毒隔离只是一种解毒的方式,它并非是最终目的,与目前短暂失去自由相比,真正的挑战是在我们迈出戒毒所大门以后,如何远离毒品,戒除心瘾才是关键,我们要用终其一生的精力来拒绝毒品,决心和毅力很关键”。
张丽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志愿者们“痛诉”着毒品的危害。
据记者了解,不少戒毒人员中,有很多都因吸毒,导致感情破裂、家庭解体、众叛亲离、失去工作,更又甚者不堪吸毒的高额经济支出,最后走上抢劫等犯罪道路。
戒毒所中,戒毒人员对选择走上吸毒之路万分后悔,更是希望能尽快康复,早日回归社会,也透露出了戒毒者回家的渴望、回归社会的渴望。
 
想早日回家
 近30多名戒毒人员中,有一个叫章强(化名)的男孩,一个浓眉大眼、瘦瘦的、高高的,一头几乎没有头发的寸头,难以掩盖住的是他那一脸的稚气,年仅20岁。
章强家住泸州市纳溪区,是独生子女。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吸食毒品的时候,他说因为“好奇、好玩儿”。
这样的回答不免让人有些揪心。
透过章强明亮的眼睛,不难发现孩子般真诚和天真。
他说:父母每周三都会来看他。
章强,还是个学生,在和朋友玩儿的时候接触了毒品,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好玩儿,出于孩子那种“幼稚”且“好奇”的心理。
可是,毒品却一吸,便不可收拾,时间长了,章强便对它有了依赖。
这种依赖不仅仅是生理依赖,更有心理上的依赖。然而,对于这种心理上的依赖,是非常强的。
张强已经把毒瘾戒得差不多了。“身体很快就能够恢复了,还有一两个月”。
“好好表现,早点回家”,张强略带腼腆和害羞的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希望自己能够早点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早点回到有爸爸妈妈的幸福家庭中去。
 
痛恨之人角色的转化
戒毒所里, 还有一个看上去很沉默的男人。可能是因为自己以前做错了事——吸毒,所以,面对采访他的记者显得很不自然。可能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他不停的掰着手指。
 男子姓韩,泸州市纳溪区护国人,30岁刚刚出头。
在进戒毒所之前,是一个生意人。家里还有两个哥哥,自己是家里的小儿子。
“我是有孩子的人,而自己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尽一个父亲该尽的责任,不能陪在老婆身边尽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尽一个儿子该尽的责任,觉得很丢脸”。说到这些这个30出头的男人哭了。
据老韩回忆,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很痛恨吸毒的人,压根儿就瞧不起他们。
可让老韩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不慎沉沦到了这一自己过去都很痛恨的角色中——自己也成了自己痛恨的人。
小时候,就知道毒品的危害很大,知道“毒品这东西沾不得”。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强大,更是知道毒品这东西是不能碰的。
所以,在十七八岁时就对毒品深恶痛疾。
2002、2003年,他身边就有那么一些所谓的“朋友、哥们儿”在吸毒,但他还是设法远离害人害己的毒品。
2008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老韩鬼使神差的,与毒品“结缘”。
据老韩称,他是被强制戒毒的抓起来强制隔离戒毒的。
在进强制戒毒所之前,“两次遭罚款”,后来,又一次在宾馆吸毒时,被逮住了。
“当时民警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只是让我做尿检,结果成良性,就这么进来了。”
 
编后语:远离毒品 警钟长鸣
    通知本次与吸毒者的面对面接触,记者深有体会,同时,此次走进戒毒所,也给在场的所有志愿者上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警示课。
    毒品,并不是交友不慎的借口;毒品,更不是感情、事业、生活不如意的“调压器”;毒品,也不是用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的“避难所”和一种追求时尚、好奇、刺激的代名词。
    志愿者们事后感慨:“以前只是在电视、网上了解毒品知识,对它认识的还不够深,不够实际,此次,通过走进戒毒所,和戒毒人员零距离的交流,知道了他们的吸毒史,才从心灵深处认识吸毒的危害,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够真实”。
    的确,毒品只会让人的灵魂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没有任何益处,远离毒品的警钟必须永远长鸣。 
 
\ 
自愿者参观戒毒所
\
零距离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
失足者“现身说法”
\
自愿者零距离接触“实品”毒品磨具


作者:顾宗林 黄孝蓉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市长杂志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相关法律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管

中国城市文化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

大众新讯社承办

 

协作单位:《廉政与法制》促进会、《中国政府管理》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中国管理通讯》内部参考资料编辑部

 

市长杂志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市长杂志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市长杂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支持单位:北京爱码科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24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