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无疆——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秘书长王凤麟

2010-03-11 14:53:56 作者:mayorma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20091126上午,这个时节的北京,到处呈现着“频染西风秋入叶,缠绵枝下落黄蝶。”的景象。我带着采访任务来到了位于海淀区新外大街25号“中影集团”院内写字楼的201房间,我如愿以偿,拜访了仰慕已久、备受业界推崇的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秘书长王凤麟先生。

一杯清茶,两心赤裸,比肩面对,坦诚交流,谈文学、聊影视、侃艺术,论时弊,盘古论今,灵胎相融,引以为快。虽然是初次相见,仿佛我们神交已久。攀谈中得知我们竟是老乡,内心甚为自豪。凤麟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为人随和、质朴干练,坦诚睿智、学识渊博、谈锋甚健,彰显出一个当代知名作家深邃的历史目光与丰厚的文学底蕴,乃至一个行业领导者非凡的素养、气度与风范。

阳光透过窗棂照射在室内,采访在温馨中进行……

王凤麟先生出生于1955年,那年是羊年。孩提时的他就酷爱文学,常常习诗咏赋,17岁就发表诗文崭露头角,彰显天赋。金色的童年,他放飞了自己悖逆父望的美好理想,他立志长大要做一名作家、艺术家或者成为一名官员。而父亲则希望他子承父业,做一名终日与砖泥为伍的“瓦匠”——而若干年后,他竟指挥众多“瓦匠”盖起了一座矗立在哈尔滨的“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大夏”。这是后话。

桀骜不驯的倔强,前瞻进取的叛逆,成就了王凤麟事业的梦想。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可谓历经了颠沛流离、坎坷不平……

王凤麟自幼随父工作调转从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迁徙到兰州的祁连山侧,而后,又辗转回到他的外婆家吉林西部科尔沁大草原腹地的洮南县。

面对广袤无垠、浩瀚无际的大草原,小凤麟犹如一粒生命力极强的草籽,在狂风中寻求再生与成长,在暴雨里历练成熟与顽强,无论是在野草的怀里断奶,或是又被秋风的巴掌打落,再摔落在悬崖峭壁之上,而摔不碎的则是生命的个性和绿的热望……

在离王凤麟家不远的地方,是解放军全国最大的陆炮靶场,他父亲经常给部队干瓦匠活,部队很满意。后来,部队开拔到建三江,部队需要他父亲这样的技术人才,他们一家也自然成了“随军职工”家属,同部队一起迁到黑龙江抚远三角洲的建三江。

在那里,王凤麟读完了高中,便就地进入兵团当了一名工人。繁重的体力磨练没有泯灭他对文学的渴望。也许生活的漂泊,工作的更迭,体力上的透支,心灵上的负重,加之青春的萌动,乃至扭曲朦胧的初恋,注定他对美好的渴望日渐弥深。至此,小说和电影中的美好章节和镜头便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与梦中的向往。虽然他一个人孤寂独行,但他不觉形单影只,他常常在心底无声的描述,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以宣泄快乐。当他第一次把思绪跃然于稿纸上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感的闸门,眼角晶莹的泪水滴落在纸上,那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未眠之夜……

随着他工作的不断变换,他的命运也有了新的转折。他被调到兵团物资站做站部的干事,也许正是这次的转折,奠定了他后来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也许从那时他已开始“试用你的本能和肢体写出一撇,再用你的隐私和魂灵写出一捺,不知你是否悟得了学堂里第一个老师为什么要讲人字(此文引自王凤麟的随笔《活着  累着   苦着  痛着》一书)”,对“人”的一撇一捺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诠释。

人生的深度立体思索,会使一个人变得冷静和聪慧。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王凤麟就是如此,从他的文集中我们可见一斑,人的生命由生俱来就是痛苦与快乐并存,是如何把痛苦研成粉末而当做一副良药,用自己的欢歌与泪水服之,来支撑生命之树枝桠上的芽孢泛满青绿和鹅黄。他反思人生过后,看到了人生长河的闪亮灯塔,他将驾驭智慧的扁舟,搏击事业的波峰,驶向浩瀚的文学浪谷……

1977年,工作的再度变换,职务的不断攀升,给王凤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素材和激情,进一步奠定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基础。他以一个历史学家深邃的目光,审视着社会的嬗变,他用一个社会学家高远的心智,透析着人与自然的辩证;他用自己手中如椽巨笔,谱写着人性、社会、人生、情感的呼唤与呐喊。

也许,王凤麟天生与文学有缘,也许,是姓氏的禀赋,他应该在文学的蓓蕾中绽放,或许,他就该在中国文学的金字塔顶刻下“王凤麟”的名字。然而,你可曾想过,他所付出的艰辛则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冬,他犹如一只辛勤的蜜蜂,在百花齐放的文学花园里采撷着芬芳的蜜糖,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陪伴着不知疲倦的灯光,多少个晨曦初起的黎明,他用心血与汗水的方砖,构筑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殿堂。

197910月,一路顺风的王凤麟在仕途上又要荣升,可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当时,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好的机遇,是别人求之不得的,而王凤麟怎么会坦然放弃了呢?这在王凤麟看来,功利乃身外之物,淡泊方能宁静。因为,他心中有梦……

王凤麟在后来描述当时弃官从文的心境时,这样写到:“弃官从文,是我未加思索的决定。大概这一举动或许早我几年的张爱玲能够理解。我并不想可以沾住张爱玲的灵光,实在是实实在在是我的灵魂亲近她的思想甚至连异性的相思、垂恋也无法阻挡,就像手把的尘埃无法蒙蔽她钟情的苍凉,就像暮色必将走向夜色,夜色必将亲吻晨曦一样自然而然。”

“是破碎的现实织就了我寻找梦想的梦……”

就这样,王凤麟不久就走进了在她看来充满渴望并一直虔诚仰视的文学殿堂,圆了他心中多年的梦想。他去了《北大荒文学》杂志社做了小说编辑组组长。

王凤麟从一个业余文学作者到一名专业编辑,这不仅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也是一次命运的转折,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

山不辞土,故能铸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王凤麟完全把编辑部和编辑工作,当作一种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和能力的环境与载体,开始了他在新的环境中和条件下梦想文学的高峰攀登。他跋涉在文学创作的崎岖山路上,在抽象与具象思维的高原,奋力向陡峭的悬岩升登,餐霜饮雪,稳健前行。他要摘取文学高峰之巅的冰山雪莲,还有绝顶上的仙草灵芝……

辛勤的播种,必然有金色的收获。不久,一批享誉全国文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如《野狼出没的山谷》、《雪葬》、《血祭》、《英格兰警犬》、《冰河》、《腊月雪》、《绿雪》、《顿河马》、《古道》、《永不会流的大江》等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野狼出没的山谷》在《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仅荣获了全国短篇小说创作奖等8项大奖,还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国外发行。

王凤麟成功了!他在掌声与鲜花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198510月,王凤麟被安排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文化中心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著作两部,争鸣多篇。4年后的198910月,他被调到黑龙江农垦总局广播电视局总编室工作,后来又任副局长、局长、台长达11年。期间,他的得意之作是“建了个大台、盖了幢大楼、联了张大网”,至今,黑龙江电视台地面频道的9套节目都是由这张光纤网传遍全省各地。20025月,他又被调往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任主任兼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组书记。面对近乎瘫痪的新单位,已经6年没有生产影视作品,王凤麟审时度势,不落窠臼,大胆创新,制订了“低成本、小投入”,面对市场,走商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次年,在她的带领下,拍出了《飞翔的女人》、《少年陈真》、《古宅魅影》、《神勇双星》等11部电影作品和《天字号密令》、《远东特遣队》、《时代英雄》等近200部集电视剧,这是省影视中心和龙江电影制片厂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2005年仲夏,由于王凤麟业内盛传的人气、才气、义气和霸气,被调到电影界龙头产业行业的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任秘书长。此间,他除了忙于每年一度的组织、策划和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好莱坞(中国)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常务工作,2006年还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当选世界电影唯一权威机构的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副主席国家。此外,他的艺术创作也随之进入又一个波峰,三年来共编剧和部分导演了《大爱无极》、《一个农民的1978--2008》、《清水家园》、《山区警官》、《批捕》、《击毙》、《伙伴》等9部电影作品,近期又完成了即将亲自导演投拍的30集农村喜剧题材电视连续剧《你家我家》剧本创作及电影剧本《桃花木马》与《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歌者,行者,纪录者、传道者、决策者。为官从政,为文载道,纵观王凤麟先生的每一次职业转换,我们不敢说每一次转身都很美丽,但透过他功业的建树、成就与成名,我们却可见其超常规的奇异敏锐与毅然果断,可以清晰解读出他丰富的生活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赞美、对文学的痴迷陶醉和对人生的深度感悟。他善于以一个史学家的深邃和一个文学家的敏锐,去把握作品的经度和纬度空间,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锋、雕琢的人物……其题材广泛,视野宏阔,构思精妙,无论是他的小说、散文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诠释着灵秀与强悍、孤傲与清高、苍凉与悲壮、现代与久远。都蕴含着自然生命的个性,折射着精神与物质的存在,彰显着质朴与纯真的气息,诉求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揭示着贫穷与富庶的反差,凝聚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共鸣、精神飞跃与升华、艺术品味与享受。深层次地挖掘出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作品取向,从而确保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他身为一名政府官员,除了领导职责又担纲着众多的社会要职,竟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倾力创作,专注影视,成就斐然,实属难能可贵,无愧于业界大家而备受人们关注与青睐。

我们无法透析王凤麟先生生命的全部,也无法勾勒他人生轨迹的细微线条,但我们把采撷到的几组零星碎片拼接在一起时,就不难发现:王凤麟先生的律动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多彩而经典的人生传奇,可谓既有洪钟大吕的振聋发聩,亦有小荷滴露般的人物无声。

“浩荡雄风藏万卷,磅礴大气独凛然。王凤麟先生堪称当代文学大家。他是追赶太阳的人,生命赋予了他坚韧顽强的品格,时代给予了他社会使命与责任,他胸装四海惊涛,心怀五洲风云,冷眼观潮,到中流击水。他厚积薄发,求索不止,习文为乐,讴歌时代风雅,鞭挞市井伪善,弘扬国泰民安。他点化江山如此多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歌者无疆!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验证码: